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

請積極保存臺東縣議會舊址及呂阿玉建築群



2014年3月13日,臺東稅捐稽徵處舊址(洞洞館)被拆除發生爭議,臺東縣政府以危樓之名,將洞洞館50年地上權標售給承泰國際,引起臺東居民相當大的爭議。最後以提請歷史建築申請,強力拆除洞洞館作終,建造10層樓Gaya飯店,徒留不少爭端與遺憾。


呂阿玉與戰後臺東的建築傳統
洞洞館建於1962年,原為臺東縣稅捐處大樓,是臺東戰後第一代建築家,呂阿玉先生的作品。呂阿玉先生(1929-2003)是臺中豐原人,畢業於臺中州立工業學校建築科,當時臺灣沒有大學以上的建築系,僅有臺北工業學校、臺中工業學校以及開南工業學校三所設有建築科,即是當時臺灣建築教育中的最高學府,畢業後因父親去世,來到臺東依親,並在臺東縣政府建設局擔任技士,開啟臺東45年的公職生涯。


呂阿玉先生工作時的身影
(來源:呂至宏)

呂阿玉的建築成就在戰後的臺灣,可說是獨樹一格。由於臺東地處偏遠,向來缺乏現代建築的傳統,加上他的學歷受到限制,無法取得建築師執照。但在這兩個不可能之下,他卻自行摸索,並在官方因找不到建築人才的默許下,設計與監造許多官廳、校舍與民間建築,卻意外開創出一個不同的路,可以說是臺東戰後建築的開創性人物。他善於運用遮陽板和空心磚,加上精妙的建築手法,建造出兼具實用與美感,融合西方現代建築與臺東在地特色的建築作品,創造出臺東建築文化的代表典型。以舊臺東縣議會大樓來說,屋頂的形式元素,以及窗口的細節,可以發現來自科比意(Le Corbusier)晚期建築作品中,在印度的香地葛議會大樓(1953-1962)以及拉圖雷修道院的影響。

從這點來看,呂阿玉的建築資產也可以說是一個另類的奇蹟。戰後臺灣第一代建築師中,如王大閎、賀陳詞、金長銘等人,大多數為留學美國,並隨國民政府來臺的建築師,承繼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簡單幾何形體的建築風格。相較之下,呂阿玉憑藉其受過日本建築教育的基礎,沒有出國留學與考察的經驗,在一個地處偏遠,資訊封閉的臺東,藉著身邊僅有的日文建築書籍,努力的吸收現代主義的建築新知,自行探索鋼筋混凝土建築該有的模樣,卻意外承接了一個歐洲風格的現代建築傳統,在東部開出一朵朵燦爛的建築之花,重新定義了一個和殖民時期不同的城市空間。

建築遺產面臨消失的危機
呂阿玉的建築作品散落在臺東各地,除了臺東縣議會舊址以及被拆除的洞洞館外,還有舊卑南鄉公所、鹿野鄉公所、鹿野地區農會、工策會大樓、安慶街口店舖住宅等,還有更多作品因為缺乏資料佐證,仍有待調查研究。可惜的是,這些臺東的建築資產卻未被縣府當成一回事,任其凋零。



洞洞館被拆除的現場
(來源:反對拆除洞洞館粉絲頁)

以洞洞館為例,這座建築建成於1962年,是臺東戰後初期少數的大型官舍建築,座落在鯉魚山旁,不僅造型優雅,外觀有別特色的花磚,參與者包含當時主要的土木工程人員,建築內保有日治與戰後初期綠蔭圍繞的傳統特色,無論就建築史還是城市記憶還是景觀規劃,都有指標性的意義。但自稅捐處撤離後,便未適當評估其價值,進行適當的規劃運用。2013年12月,縣府在未經討論下,逕自以每坪每年1500元的賤價給「承泰國際投資公司」五十年租約,拆除以建造Gaya飯店。這引發臺東史上第一次的文資保存抗爭,事後再散播是「危樓」的說法,10天內有1500人參與「反對拆除洞洞館」粉絲頁的連署,但既使是地方立委與議員紛紛站出來表達反對,縣政府依然在2014年3月12日提出文資申請3個小時後,找業者來拆這棟建築,於是一棟具有價值的歷史建築,就這樣毀了。但因抗爭引發的政治危機下並未解除,立法院甚至要文化部處理,文化部則是發函要縣政府做呂阿玉相關的調查保存工作。

2014年5月15日,在民間的積極呼籲保存下,縣政府文化處通過臺東縣議會舊址為歷史建築。可惜的是,三年過去,縣府卻毫無作為,任憑這座建築風吹雨打,尤其2016年7月飽受尼伯特風災侵襲,外觀受損嚴重,但至今快一年,卻只提個粗率的修復調查報告,就沒任何反應。至於呂阿玉其他的資料也付之闕如,甚至連口述資料或事先的建築調查都沒有,僅是以官方檔案都颱風淹水沒保留就帶過其文資調查的無能,於是像臺東縣農會超市改建等作品的辯稱,至今卻無任何反應。當呂阿玉的建築作品已年趨40年至60年左右,逐漸老化而面臨被拆除的危機時,這種無作為只是突顯出縣府只會拆房子,卻不會做規劃管理的失職失能而已。

調查與保存刻不容緩
三年的歲月過去,我們不希望看到臺東縣議會舊址如洞洞館一般,在毫無修繕維護之下日漸破損,最後再以「危樓」的名義隨意拆除,然後隨便找拆房子的飯店業者用「花磚洞洞牆」和民間僅有的資源等,去消費呂阿玉先生的文化資產。我們更不希望看到呂阿玉先生的事蹟與建築成就,在公部門毫無規劃保存作為的情況下任意流失,無法傳承,讓臺東成為失去自身記憶的地方,淪為只是被「幸福」口號消費的空洞「後山」,不斷流失而成為沒有歷史的城市。

呂阿玉的作品,目前荒廢也未登錄歷史的卑南鄉公所舊址,只是等著被老舊破壞。



在此,鯉魚山會社要求縣議會舊址不要成為下一個洞洞館,並提出三個訴求:

一、臺東縣政府立刻搶修舊縣議會舊址
身為主管機關,縣府應立即找專業者制定嚴謹的調查計畫,並著手修復建築。修復之後,甚至應該開放部分區塊作為呂阿玉建築的紀念場館,供民眾參觀。

二 、文化主管機關應就呂阿玉先生的相關文化資產推動專門保存與調查工作。
呂阿玉的建築遺產相當特殊,放在東部地區是獨一無二,在整個臺灣的角度來看亦是有其獨特性。但因為東部地區長期被忽視,地方又缺乏建築人才研究與發揚這個建築文化的傳統,使其在呂阿玉去世14年後的今天,民間相關調查仍進展緩慢,建築界則幾乎遺忘。當政府在提倡地方學時,這種獨特的地方特色就該是調查與保存的對象。 

三、文化主管機關應協助民間進行臺東戰後建築史積極調查
臺東戰後初期的建築環境有別於西部,大型官方建築與民間要建大房,有賴於呂阿玉、黃再城等幾位具才華但沒建築師執照的建築家參與設計和監造,這種相互參與與模仿的結果,創造出一種風格相仿,善用遮陽板和著重的地方風格,也提升了地方營造匠師的能力;另一方面,這種自立自強的本土建築家借學習借鑑瑞士白冷會帶來的科比意晚期風格,這有別於西部,不再是強調機能主義的機器美學,而是用採光的方式,表達其有神秘性的建築形式語言。這種自我營造的傳統,不僅特別,而且精神可貴,可惜的是因為不受臺灣主流重視,沒有被後繼者承襲下來。當臺灣社會在政治與文化轉型,找尋自己的文化主體時,這種區域性的現代建築傳統,更是要被國家重視才是。

臺東的建築特色,不僅只有日治時期的城市規劃和日式宿舍,其戰後的現代建築更是豐富。可惜的是,長期以來只有教堂被外界重視,真正是地方自己發展起來的建築文化卻被無視。呂阿玉的建築資產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是這座城市的重要資產。我們呼籲有關單位,請將呂阿玉建築群納入臺東重要文化資產積極保存維護 ,不要無作為到全部消失後,才在讓民眾抱怨這個城市這麼無聊,除了原住民,任何歷史記憶都不存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